HI,欢迎来到期刊之家,学术咨询热线:18516839303
按期刊之家发行地区分类查找

【论文写作技巧】论文前言研究背景的五种写法

时间:2025-09-10 09:40:42

在论文撰写中,前言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优秀的前言能让读者迅速把握文章核心思想与写作脉络。而前言开篇的“研究背景”写作更是关键,它需要一定的技巧与方法。接下来,我们以教育学学科已刊核心论文为例,深入剖析研究背景的五种常见呈现形式。

一、以典型人物介入

以《“胡适之问”:我们何以没有一所“像样的大学”》(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》2016年01期)为例。此文前言仅三句话,首句点明“活跃在近代中国的胡适,对当时的中国大学提出过一系列质疑性问题,归结起来就是:中国何以没有一所‘像样的大学’?”第二句,作者对胡适提出的这一问题进行评价,指出它反映了胡适对近代中国大学的诘难、批评,以及他的大学思想与主张。第三句给出研究框架,即围绕“胡适之问”,通过初步解析探讨其大学观、时代特征与历史意义。

从写作培训课程的角度看,这里的“研究背景”满足了“有人有事有情感”的要求。“人”是胡适,“事”为提出质疑,“情感(态度)”则是“没有一所‘像样的大学’”。

二、亮明现实刚需

以《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投入与课程理解:基于初衷教师的实证调查》(《教育发展研究》2016年04期)为例。“刚需”指的是无论何时都会持续受到关注研究的主题,如“课程改革”。在该文前言中,作者先强调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,接着阐述“第八次课程改革”的核心价值是“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”,表明课程改革并非简单借鉴欧美“学生为本”的教育理念,而是回归课程本义。随后,作者用一句话回顾1949年的国内教育制度,通过前后对比,再次强调课程改革的重要性,即重新发现学生价值与地位,推动“教程”走向“学程”,更加关注学生需求。

三、由面到点聚焦关系

以《教育:为何与消费疏离》(《教育研究》2016年05期)为例。该文前言共六句话,首句先交代一个较大的背景,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,人具有“生产者”和“消费者”两种角色,且各自有不同意义与作用。作为生产者,要增强生产能力以解决资源获取能力有限与欲望无限的矛盾;作为消费者,要提升消费品质和能力以缓解享受资源水平有限与欲望无限的矛盾。第二句在上述大背景下聚焦到“教育”,指出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都离不开教育的作用。第三句进一步阐述“教育”的意义,即促进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,帮助人们实现人生幸福。第四句转折,后续两句简要呈现研究框架。此论文中,研究主题“教育”由其他内容引出,前三句的表述内容可视为“研究背景”,体现了一个由A到B的推导过程。

四、强调问题严重性

以《精神家园的迷失:远离自然的儿童游戏——基于柳溪村儿童游戏的田野调查》(《北京社会科学》2015年10期)为例。前言中,作者开篇就交代学界对乡村传统儿童游戏探讨的大多结论,如“教育资源匮乏”等,并指出这些结论渗透着“城市本位”、尊崇“现代性”的无意识心理。若沉浸于这种自我陶醉的研究中,研究农村问题就会陷入偏见与自负的泥潭,导致主观认知与客观实际相悖。接着,“世界本应多元……”作为过渡,后续作者通过“对河北省易县柳溪村的田野调查……”呈现自己的研究结论。在此研究背景表述中,隐约透露出作者对学界论述的异议,既有对“乡村传统儿童游戏”这一客观存在的肯定,又有面对现实的无力感,即村民们的幸福感被城市化、现代化、市场化的目标遮蔽,迷失在浪潮中。

五、对已有研究提出质疑

以《“少教不教”真的不管用吗?——与<为什么“少教不教”不管用>一文商榷》(《开放教育研究》2016年02期)为例。该文前言仅四句话,首句作者对《为什么“少教不教”不管用》一文进行简短评价,指出其在学界影响很大。第二句借助引用保罗·基尔希纳等学者的观点,总结该文主要内容与核心观点,即依据人类认知框架与认知负荷理论,结合实验认为“少教不教”教学方式存在问题,主张学习聚焦在方法和过程,不屑于教授学科基本内容与概念,导致“少教不教”教学不管用。第三句,作者抛出疑问“‘少教不教’真的不管用吗?”第四句交代“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”,引出后续正文。

从科研写作研究所的课程规范看,此前言中的“研究背景”,轻描淡写地提及“这篇文章有很大影响”,第二句借助引用,虽可看作一句话形式的“文献综述”,但也可适当放宽理解,将其视为“背景信息”介绍。

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,仅供欣赏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,仅供学习和参考。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,请来信告知(email:mlunwen@163.com),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。

相关期刊